青春赛道上的“变”与“守”——广西高校“金九银十”招聘季新观察 -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10/17 09:25:35
来源:广西日报

青春赛道上的“变”与“守”——广西高校“金九银十”招聘季新观察 

字体:

  原标题:青春赛道上的“变”与“守”——广西高校“金九银十”招聘季新观察

  又是一年“金九银十”,高校招聘季的浪潮席卷而来。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而言,这不仅是企业招聘岗位数量多、质量高的黄金期,更是决定职业起点的关键期。

  在广西,今年的秋招热潮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这既是观察区域人才流向的窗口,也是检验多方协同成效的考场。其间,政府、高校、企业如何织密一张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网?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就业工作中,又呈现出哪些深刻的“变”与“守”?

  应变:微专业课堂,从校园到职场的精雕细琢

  “低空交通技术领域需要怎样的未来人才?”近日,在南宁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的教室内,一场关于“低空交通技术工程”的交流学习座无虚席。

  主讲人是广西壮都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低空经济领域专家唐铃,他与同学们探讨这一新兴领域需要怎样的未来人才。同学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现场气氛热烈。

  这门“低空交通技术工程”是南宁学院今年新推出的微专业之一。尽管微专业不授予学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超高人气,成为大学生热衷的课堂“充电”新模式。

  这背后,是自治区教育厅“就业能力提升双百计划”的强力推动。该计划支持高校开设100个“微专业”和100项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旨在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创造更多可能性。据统计,目前全区高校已在人工智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营销等重点产业领域开设了81个微专业。

  与传统的辅修专业不同,微专业主打“小而精”,学生通常在一到两年内即可完成所有学时。其内容更是交叉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前沿知识与技术,让学生能快速掌握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为了让学生真正从校园平稳过渡到职场,广西各高校正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与岗位标准进行深度绑定,通过“精准滴灌”式的服务,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往职场的高速路。

  例如,广西医科大学构建了云端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智能导航”。该平台整合了各类招聘会、岗位信息及在线服务,能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精准推送岗位,匹配准确率超过85%。此外,学校还实行“双导师带教”制度,由业务导师负责专业指导,思政导师关注思想动态,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场适应力。针对困难毕业生,学校更是创新性地开展“带岗家访”,将94个助管助教过渡岗位直接送到他们家门口,为困难学子兜底。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建立了“招生、培养、实习、就业”的闭环反馈机制。学校以就业去向落实率、本地就业率等数据为依据,坚持“问需于企,析数于校,精准育人”。同时,构建课堂与讲座、大赛与实训“双结合”的就业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必修+‘一技或一奖’”的就业育人工程,实现了学生在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赛事活动中的100%全覆盖。

  从前沿的微专业课堂,到精细的就业服务,广西高校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同“精准刻刀”,雕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让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底气十足。

  聚变:新质生产力,激活就业市场一池春水

  “金九银十”不仅是求职者的黄金期,更是企业引才的窗口期。广西各级人社部门联合企业,以“政策+服务+活动”组合拳,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高效对接的桥梁。

  10月11日,2025年全国城市巡回招聘广西站——广西高校毕业生留桂就业计划暨“火热青春·就在南宁”2026届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活动在广西民族大学火热启幕。

  新质生产力赛道,是这场招聘会当仁不让的流量密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肖同学瞄准低空经济前景,直奔物流企业展位;广西路建工程公司开出8000—10000元的月薪招募AI研发人才,前排挤满投简历的毕业生;一家教育集团董事长亲自到场“抢人”,直言“符合条件的,名额不限”……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岗位咨询量较往年增长40%,印证了数字经济赋能就业的新趋势。

  为让岗位“活起来”,广西14个设区市人社部门同样充分利用好新质生产力组团“送岗入校”:南宁市组织161家企业,涵盖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柳州市教育系统组团招聘,县域学校抛出“人才补贴+事业编制”的橄榄枝……这些举措,让毕业生们既能在家门口就业,也能安心扎根下来建设家乡。正如玉林毕业生小唐在家乡企业的电商运营岗前签约所说:“薪资和南宁差不多,能照顾父母,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留下来。”

  服务不止于招聘,人社部门更以赛促创、以赛引才。近日,由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广西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与往年不同,本届大赛设置了“3+1”赛制,分别聚焦人工智能、东盟合作、现代服务三大赛道,同步举办高校毕业生专项赛,总奖金池达43万元;获奖项目可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享受培训、融资、推广等全方位支持。目前大赛报名火热,截至10月中旬,已有数百个项目通过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提交申请。

  今年10月,也是广西人社部门创新推出“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的第二个年头,各高校前来咨询的毕业生络绎不绝。

  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全区高校首个“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内,学生们只需在自助服务一体机上输入个人需求,即可轻松查询到岗位信息和最新就业政策。不止于此,站点还可根据学生要求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政策咨询、求职能力实训营等内容丰富的就业服务,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提升求职能力。

  目前,“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已覆盖全区50%以上的高校,累计推送就业信息超20万条次。

  不变:建功新时代,青春之花在基层绚烂绽放

  “地图上的距离是厘米,心中的向往是万里。”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5届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万欢的书桌上,一张标注着“广西陆川—西藏阿里”路线的地图已被圈点多次。

  这位2000年出生的南方姑娘,在毕业季毅然选择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赛道——通过西藏自治区公务员招录,奔赴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工作,“我期待用台账理清群众需求,用方案推动政策落地,让当地人知道,有个广西来的年轻人,想和他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如同万欢这般的就业故事,每年都在持续涌现。通过媒体报道和学校宣传,她们已成为广西高校鼓励基层就业的鲜活案例,汇聚成广西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澎湃浪潮。

  这股青春力量的汇聚,离不开广西各高校的合力引导。近年来,广西聚力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始终将基层视为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方向、大舞台,通过教育引导、竞赛引领和政策激励,鼓励青年扎根西部。

  桂林理工大学通过设立“基层就业专项奖学金”,对入选广西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毕业生给予每人2000元奖励。特别是到了毕业典礼,学校还会隆重表彰基层就业毕业生,营造“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氛围。

  在广西大学,“就业服务大篷车”又将再次发车!“大篷车”作为护航毕业生西部就业的“直通车”,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车300余次,搭载万余名学生“走进用人单位、走进创业园、走进双选会”,通过沉浸式职业体验、实地对接,打通了从校园到西部基层的“最初一公里”“最近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目前,“大篷车”已累计助力5000余名毕业生在西部就业创业,其中毕业生留桂就业率稳定在50%以上。

  从毕业生的个人选择,到一个区域的系统引导,广西正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记者 罗琦 通讯员 吴桂彬)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