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粮”辰美景稻花香——端牢中国饭碗的广西实践
金秋十月,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南寨村,广袤的稻田阡陌纵横,稻田里的晚稻已经成熟,微风拂过的稻田翻滚着金黄色的稻浪,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轰鸣作业,奏响了八桂田野丰收交响曲。
近年来,广西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稳面积、提单产、保质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今年,广西早稻总产、单产双增长。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我们复盘广西端牢中国饭碗的生动实践。
种业振兴:激活产业新动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广西水稻、大豆、甘薯、甘蔗4种作物12个自主选育品种入选,品种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野香优莉丝”“昌两优8号”等5个水稻品种。
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位于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的试验田里,种植了“野香优莉丝”等近百个我区自主培育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该公司是一家集“育繁推”于一体的科技型种子企业,主要从事优质杂交水稻选育,接连攻破育种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难题,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先后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强优势水稻种业阵型企业,成为行业内的标杆与典范。
“‘野香优莉丝’上市后因粒型漂亮、口感优异、气味芳香、出米率高,明显优于优质常规稻而迅速获得市场青睐与行业认可,短短几年时间便在全国籼稻种植区域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绿海种业在售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已经由原来单一的野香优系列,逐步扩大到野香优、色香优、更香优、好香优、粳香优等五大系列多个品种。
2024年,广西自主选育水稻品种“野香优莉丝”在全国推广面积316万亩,位列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第二位。
“野香优莉丝”等优质杂交稻品种的成功选育,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有力推动广西水稻种业从“产量型”向“优质型”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广西紧紧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建立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依托广西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生产急需的突破性品种,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坚实的支撑。
科技攻关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广西今年新审定水稻优质稻占比86.9%,较“十三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优质稻推广播种面积占比由2020年53.27%上升到2024年的88.74%,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野香优莉丝”“昌两优8号”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广西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累计成功培育水稻品种309个,每年广西种子企业在海南制种面积超5万亩。
农田改造:筑牢稳产根基
广西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7亩,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低、作物难生长,一直是制约着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
“以前田块碎得像补丁,东一块西一块,高低不平,灌溉不便,机耕路窄开不进拖拉机,收谷子全靠肩挑背扛,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站在合浦县星岛湖镇洋江村的田埂上,农户望着眼前成方连片的稻田感慨万千。
洋江村建成高标准农田后,田块平展宽阔,机耕路纵横交错,排灌沟渠整齐有序,昔日的“巴掌田”蜕变成“希望田野”。
规整的田块、便捷的田间道路,使得农业机械化作业得以顺利开展。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在田间穿梭自如,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覆盖,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这是广西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具体要求。
近年来,广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因地制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突破山区丘陵耕种瓶颈,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有效提高耕种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截至2025年9月底,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1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7%。
此外,耕地土壤酸化是威胁作物生长、降低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耕地酸化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重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系发育不良、降低肥料利用效率,还会激发有害微生物和土壤重金属活性,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曾经,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长排村稻田土壤酸化问题制约着粮食产能的提升。如今,经过酸化耕地治理后,粮食平均亩产达460公斤/亩,比往年提升了不少。
2023年,河池市金城江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酸化耕地治理面积累计达17.3万亩次,治理区粮食增产、土壤降酸、生产增效等综合效益明显。
与此同时,广西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强酸化耕地治理,总结推广“酸化砂土田改良培肥”等8种技术模式,打造了金城江、钦南、桂平3个整制推进试点区(市),实现了耕地地力与粮食产能的双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治理酸化耕地93.6万亩次,耕地地力明显提升,实现农作物亩均增产5%—12%。
种植模式:深挖增产潜力
数据显示,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巴廖村,今年早稻增密增穗点测产达502.27公斤/亩,平均单产同比增加31.92公斤/亩。
据了解,水稻增密增穗技术已经让数千户农户受益。作为广西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贺州市早稻增密增穗点平均单产超530公斤/亩。
此外,贵港市平南县通过引进新型水稻有序抛秧机,实现宽窄行、等行距等不同抛秧模式,亩密度增加了4000蔸左右,作业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全县16.4万亩水稻应用增密增穗技术,推动全县早稻平均单产同比增加1.32公斤/亩。
水稻增密增穗技术核心是每亩栽插水稻1.8万—2.4万蔸,通过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结合水肥调控、统防统治、后期“一喷多促”等技术,使每亩有效穗增加到18万—22万穗,提升粮食单产水平。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保证了粮食品质,更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
今年以来,广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深入实施水稻增密增穗行动,打造2017个水稻增密增穗点,增密点密度亩均蔸数同比增加约0.31万蔸,辐射带动面积约500万亩。
近年来,广西围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水稻增密增穗、绿色高产高效、水稻玉米高产攻关三大行动,以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水稻高产攻关等项目为主要抓手,推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取得较好成效。
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262.7万亩、总产量1403.8万吨、单产329.31公斤/亩,分别比2020年增长1.28%、2.47%、1.17%,粮食产量时隔7年再次跃上280亿斤大关,单产创历史新高。
智慧农业:铺就生产新路子
眼下正值晚稻进入抽穗灌浆关键期,在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田野间稻香四溢,不久后即将迎来晚稻的好收成。
2024年,广西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创建了广西首个水稻智慧农场——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配置了各类智能农机,建设无人农场智能机械管控平台,实现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无人作业。
该农场配置了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直播机、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装备,可以覆盖水稻生产中的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的各个环节,实现水稻生产“耕种管收”环节机械化、智能化。
“益农水稻智慧农场通过构建互联网+物联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农田的耕、种、管、收工作,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减少了育秧、运秧、插秧、收获等环节对人工的依赖,有效提升了单产和种植效率,亩产提升了5%左右。”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今年,益农水稻智慧农场升级改造,新增四情监测(包括智能土壤墒情仪、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孢子分析仪、杀虫灯)、北斗作业监测终端、大疆巡检无人机等智能化和数字化设备,实现智慧农场耕种管收机械作业情况、农场土壤墒情、病虫害情、气象信息、作物生长等数据实时记录并上传管控平台,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早稻测产数据传来丰收的喜讯,益农水稻智慧农场种植的常规稻品种“广粮香2号”无人驾驶机插秧单产达464.46公斤/亩,再生稻品种“玮两优8612”无人驾驶机插秧单产高达644.4公斤/亩,远高于全国、全区早稻单产平均水平。
丰收的背后,是智慧农业和现代农机为粮食生产注入的强劲动能。从过去的靠天靠经验种田,到现在的靠数据和算法决策,粮食生产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数智化转型,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开辟了新赛道。
“今年,益农水稻智慧农场的晚稻种植面积约503亩,秋粮长势喜人,预计本月底就能完成晚稻收割、测产,有望再获丰收。”自治区农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益农水稻智慧农场是广西农业数字化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标志着粮食生产进入数智时代。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农业智慧赋能计划,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遥感技术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打造了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多种应用场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保险:小保费撬动大保障
农业丰收之路从不是坦途。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除了选用好品种,还必须要经得起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考验。”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丁屋村种粮大户表示。
去年秋冬以来,广西遭遇了罕见的严重旱情,部分地方出现水源性干旱缺水,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带来极大的风险挑战。
9月份以来,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相继影响广西,带来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出现了倒伏,对秋粮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灾害应对,是秋粮丰收的关键一战。完成全年粮食产量的目标任务,必须把好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防控关。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虫口夺粮”攻坚期,秋粮产量对全年粮食丰收起着决定性作用。
今年以来,广西积极应对冬春连旱、洪涝、台风等多重灾害挑战,着力抓好防汛抗旱各项防御措施工作,支持受灾地区加快恢复农业生产,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颗粒归仓。针对“双抢”期间的强降雨和台风天气,印发防灾减灾预案,派出指导服务队25批次,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培训915次,覆盖3.9万人。
与此同时,深入实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落细落实各项病虫害防控措施,在60个粮食生产激励县(市、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确保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农业极易遭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而言,农业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当农产品因价格波动、产量下降导致收入减少时,农户可以获得相应赔付,能够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广西全面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引导广大农户特别是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积极参保,提高主粮作物风险保障水平,稳定种粮农户收入。
截至2025年8月底,广西累计承保水稻完全成本保险435.63万亩,参保户数119.59万户;累计承保玉米完全成本保险240.62万亩,参保户数60.1万户,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稳农助农作用。
秋光漫野,八桂田野的金黄稻浪翻滚,秋粮即将迎来大面积丰收。此情此景,不仅是对辛勤耕耘的回馈,更彰显了现代农业的无限潜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记者 莫迪 通讯员 黄智)